【广州日报】胰腺癌晚期患者多次弃疗,这个专家团队“苦口婆心”为她赢得生机

2025-06-13

      “到处打听都说希望渺茫,我们好几次想要放弃治疗,没想到能恢复得这么好,这是拯救了我们一家人……”近日,经历了生死劫难的69岁胰腺癌晚期患者王女士(化名)和家属激动地对医生团队说。

      胰腺癌因其恶性程度高、手术难度大,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更糟糕的是,王女士还因胰腺钩突部癌侵犯肠系膜上静脉,被当地医院判定为“无法手术”。面对恐惧疾病的患者和家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教授团队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并用“化疗降期+机器人手术”组合拳治疗方案帮助她赢得了生机。

      最新检查报告显示,王女士的胰腺癌标志物CA19-9(胰腺癌特异性标志物)和CEA(癌胚抗原)数值均回归正常,CT影像显示体内曾经肆虐的肿瘤已经消失,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中。殷晓煜指出,目前团队已经用这套“组合拳”治疗了十几位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治疗效果超出预期,最长的一位患者已经存活44个月,目前依然健康地生存。

 

image-20250613134146-1

 

      腹痛查出胰腺癌,肿瘤侵犯重要血管

      2024年底,王女士因持续性上腹部隐痛前往当地医院检查,被怀疑患上胰腺癌,而肿瘤还侵犯肠系膜上静脉,这一情况极大地增加了手术难度。带着一线希望,她在家人陪同下,辗转上千公里,从江苏跨省来到中山一院胆胰外科。

      “第一次见到患者时,她对于治疗已经十分悲观。”殷晓煜回忆,全面检查显示,肿瘤有3.5厘米,不仅体积大,还紧紧吃住肠系膜上静脉,手术切除难度及风险均很高。多学科团队会诊后决定:先实施新辅助化疗,为手术创造条件。然而,得知需要先化疗再手术,王女士一度情绪崩溃:“我当时不想治疗了,只想回家。”

      “我们一家人讨论了很久,但母亲弃疗意愿强烈,我思前想后在深夜告诉了殷教授这个消息。”王女士儿子说。殷晓煜看到信息已是半夜12点,他替这一家人感到不甘心,赶紧回信劝说。“从专业上来说,你母亲的情况并不是完全无药可救的,放弃太可惜了!”他拿出多个成功案例,与患者耐心沟通,逐一解答患者对化疗副作用、手术风险的疑虑,殷晓煜团队的专业和耐心最终让这一家人同意治疗。

 

      4个月化疗迎来手术窗口

      从2025年1月到5月,王女士接受了5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奇迹逐渐显现:原本高达1554U/ml的CA19-9降至11.9 U/ml(正常范围0.00-35.00),CEA也从9.8ug/L降至2.34ug/L(正常范围0.00-5.00);CT复查显示,肿瘤直径缩小至2厘米。

      “这时候我们判断,手术窗口打开了。”殷晓煜团队再次建议实施根治性手术,但患者却犹豫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要切胃、切胰腺、切肠道、切胆道,还要重建消化道,我听说术后要疼很久,万一感染怎么办?”“化疗效果这么好,能不能不做手术,继续化疗?”王女士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治疗来到关键节点,看到患者的担忧,殷晓煜决定给患者实施机器人手术,同时坚持不懈地给患者“话疗”:“化疗之后肿瘤缩小了,但剩下的肿瘤可能是对化疗药物耐药的,再继续化疗你的身体会吃不消。”“机器人手术具有创伤小、精准度高的优势,能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我们团队已经完成了上千例机器人辅助下的肝胆胰手术……”他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方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在充分沟通后,王女士和家人终于转变了想法,相信医生团队,接受手术。

 

      鏖战9小时精准“拆弹”

      手术当天,殷晓煜团队为患者实施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重建术。术中发现,多次化疗虽使肿瘤缩小,但胰腺周围组织因慢性炎症严重水肿、粘连,加上肿瘤侵犯血管,手术难度远超预期。

      “就像在一堆粘连的橡皮筋中找到被肿瘤侵犯的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大出血。”殷晓煜操作机器人,精准分离肿瘤与血管,利用机械臂的灵活性完成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和重建。这场“拆弹手术”持续近9个小时,最终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在殷晓煜团队的精细管理下,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已于近日康复出院。

      “多少年寒窗苦读,踏上探索医学的道路。几十载拼搏进取,练就救死扶伤的功夫。病人床前辨证施治,无影灯下全神贯注,用您的专业与爱心,为每一位胰腺肿瘤患者点亮了希望之灯,铺就了康复之路。”王女士出院时,她的儿子写来一封信交给专家团队,感谢他们的专业和坚持。“在多个关键的转折点,是医生们的专业指引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帮助我们一家走到今天!”

 

      新辅助治疗+微创,胰腺癌不再是绝症

      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来说,一直以来被认为生存期仅有3到6个月。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胰腺癌已不再是绝症,规范的新辅助治疗联合微创技术,正让越来越多患者看到治愈希望。

 

image-20250613134208-2

 中山一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殷晓煜教授

 

      殷晓煜介绍,对于肿瘤过大侵犯重要血管或周围脏器、或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而言,建议先进行化疗缩小肿瘤,为后续手术切除打下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都对化疗敏感,从临床观察看,有30%至40%的患者经过化疗后,肿瘤会明显缩小。“化疗其实不仅是一种治疗方式,也是一种筛选。一般而言,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的胰腺癌患者,在后续手术治疗中是最有可能获得好疗效的人群。如果化疗后肿瘤情况仍然恶化,这部分患者即使做了手术,可能效果也不理想。不过,化疗后肿瘤仅略有缩小或是没有增大,我们也会积极鼓励这部分患者接受手术,在术后再进行辅助化疗。”

      “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是胰腺癌治疗的发展方向。”殷晓煜强调,除了心肺功能差难以耐受气腹、肿瘤巨大或血管受侵犯广泛机器人下操作困难者,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采用机器人实施手术。如今,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进一步普及,机器人手术的治疗费用也有望大幅下降,“相信在未来5-10年,手术机器人不会是手术室里的‘稀客’,而是‘常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彭福祥、章智琦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5/06/11/SF13962544b29f90542b5143d09b9bb1.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5-6-11